反垄断浪潮下,产业互联网迎来新机遇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报道 过去二十年,消费互联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巨头企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比如互联网平台的庞大规模导致其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数字经济特征的新型垄断行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相继收到了罚单。监管层重拳出击,也昭示了平台经济搞垄断这种不合理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从现在这个时点回头望去,消费互联网依靠平台和垄断,获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将终结,而依靠创造价值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反垄断背后:不讲道理的盈利模式行不通
关于美团的反垄断调查有了结果。2021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罚款共计34.42亿元。
此次对美团垄断行为的调查始于半年前。2021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美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立案调查。如今,终于迎来“靴子落地”。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自2018年以来,美团滥用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商家与其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实施“二选一”行为。
事实上,市场监管总局已数次公开点名“二选一”违法。所谓“二选一”,是指平台通过与商家签订独家协议等方式,使商家客观上只能选择一个平台进行合作与经营。
外卖平台强迫餐饮商户“二选一”,不当会给餐饮商户造成打击。更严重的是,一旦外卖平台企业形成市场封锁效果,其他企业再想进入外卖市场就会面临巨大障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外卖平台市场有效竞争的动力也会被“冻结”。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二选一”垄断案做出处理,是强化平台经济反垄断监管又一重大成果,充分体现了国家公平公正持续强化平台经济反垄断监管、规范平台经济领域竞争秩序的态度和决心。
在反垄断靴子落地之后,也意味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但绝不意味着平台企业可以走向垄断。
实际上,消费互联网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巨头企业,对提升交易效率,方便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消费互联网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
在今年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黄奇帆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四个问题:烧钱扩规模以取得行业垄断、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利用垄断地位采集信息侵犯隐私、互联网杀熟等。
在黄奇帆看来,今后十年,进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再用消费互联网这种不讲道理的盈利模式是行不通的。即使是消费互联网,在国家法治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互联网杀熟、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各种产品、利用平台垄断权力过度采集数据、以及用烧钱的模式形成零和效应,这些也是行不通的。
此次美团被罚,其实早在市场预期之内。在此之前,美团已经多次预警公司遭遇的反垄断政策风险。这也是今年以来,针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连续反垄断监管措施的一环,到目前为止,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主要互联网公司,都已经经历了反垄断政策的洗礼。此前,市场监管总局亦曾对阿里巴巴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019年销售额的4%即182.28亿元人民币的罚单。
不难看出,从阿里被罚款再到美团,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政府以行政处罚的方式表现了对反垄断的关注,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的方面。互联网平台及行业或将迎来强监管时代。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会:重在提升效率
国内消费互联网进入缓慢增长期,已接近天花板,现在渐渐进入拐点。反之,以庞大产业基础为后盾的产业互联网则是星辰大海。
对比中美独角兽企业可以发现,中国独角兽企业集中于消费互联网,美国独角兽企业集中于产业互联网。另外,把中美已上市科技公司的市值前20名公司做对比,在消费互联网头部公司的市值上,美国是中国的2.2倍,但是产业互联网公司,美国的市值是中国的15倍,说明中国产业互联网公司相比发达国家还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中国企业及各类产业集群的产业互联网需求极其巨大。中国拥有门类齐全、规模巨大、集群众多的产业体系,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与消费互联网不同,产业互联网下,每一个行业的结构、模式各不相同,中国企业搞产业互联网不能再像搞消费互联网那样靠烧钱抢入口、靠赢者通吃的竞争手段,而是要注重开放共享、深耕产业链供应链具体场景,通过产生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降本效应,提高效率,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生1+1>2 的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互联网对交易效率的提升,正在沿着产业链和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带动上下游各相关环节,甚至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与转型,形成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供应链,实现全链路的相互连接与一体化发展,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在更大范围降本增效。
比如,各个赛道头部产业互联网平台利用自身的强大数字技术能力和带动作用,把供应链上下游的流通端、零售端、生产端汇聚到一个平台上,通过数据打通,通过数据实现三端的协同,这样可以满足供应链企业从生产端、商流、物流、金融、零售网络等环节的多方面需求。不仅帮助各类实体企业提升营销、采购、管理等方面的运营效率,而且推动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与互动,实现了全链路的资源优化配置和降本增效。
有人曾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平均每个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能形成5%的效益提升,那中国约100万亿的工业产值就将增加5万亿,约150万亿的服务业产值就将增加7.5万亿。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不再是简单地依靠单一的收割来盈利,而是真正改造行业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真正找到每一个环节的盈利点时,才能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跳出消费互联网的怪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